任贤良接受南方都市报专访,这些精彩观点不容错过!

2020-05-25 14:49:44 来源: 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

    近日,全国人大代表、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、中网联会长任贤良接受了南方都市报的专访。今年两会,围绕疫情期间互联网企业发展、平台精准推送与隐私保护等话题,任贤良有哪些精彩的观点和见解,一起来看!

    谈疫情影响——互联网行业逆势而上,迎来发展窗口

    南都:疫情期间,很多行业出现停摆。据你观察,互联网行业受到的冲击大吗?

    任贤良:新冠肺炎疫情,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大考。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来看,第一季度GDP同比下滑6.8%。这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第一次出现负增长。

    宏观经济发展放缓,互联网行业难逃负面影响。特别是一些和线下结合紧密的企业受到的冲击较大,还有部分非刚性需求的线上消费,也出现销量明显下降的情况。但总的来讲,疫情下的互联网行业危与机并存。

    南都:危与机并存如何理解?机遇体现在哪里?

    任贤良:从1994年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至今已有26年。可以说,中国搭上了信息革命的快车道。此次面对疫情的严峻考验,我们交出了一份比较满意的答卷。过程中,如果没有互联网助力,类似大数据追踪病毒传播链的事情,我们几乎无法想象。

    此外与实体经济相比,互联网行业在疫情期间迎来发展窗口期,一些新业态、新模式、新产品逆势增长。比如在电商网购、在线教育、远程问诊、线上办公等领域,用户服务需求快速增长,线上消费习惯进一步强化。

    这也倒逼了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。不久前,国家提出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,以5G、物联网、工业互联网、大数据中心等为代表的“新基建”正在成为新经济的重要增长点。传统产业与网络化、数字化、智能化融合的趋势更加凸显,这些都是互联网产业的重要机遇。

    南都:疫情催生新的风口,一些行业正在逆势爆发。中小企业如何抓住机遇呢?

    任贤良:这里面有个现象值得关注。那就是“强者更强,大者更大”的特点突出。像腾讯、阿里、京东这样的大型互联网企业,凭借资金、资源优势、广泛的用户覆盖率和优质的线上服务,在疫情期间相关业务得到了快速增长。

    但一些中小微互联网企业,因为资金链断裂没有挺过这个冬天。所以疫情期间,国家特别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中小微企业的政策,这可以说非常及时、针对性也很强。

    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时代,谁掌握了数据谁就掌握了战略资源。中小微企业拥有的数据较少,它们怎么上云端,去哪里共享资源?

    中网联近期启动云翼计划,推出“七朵祥云”,帮助中小微企业“上云用数”。其中就包括云对接解决需求、云孵化链接资源等。我们希望能引导互联网企业坚定信心、化危为机,把握后疫情时代互联网经济发展的主动权,为我们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。

    谈隐私保护——涉疫个人信息在疫后建议封存或销毁

    南都:借助大数据可实现精准防疫,比如通过定位感染者的行踪信息形成“疫情地图”等。但一些地方不当披露个人信息的行为引起了公众的担忧。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?

    任贤良:为了防止疫情传播,我们确实需要让渡一些个人(信息)权利。疫情信息的披露和公开,有利于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,使他们更好更全面地去了解事情的真相,以消除恐慌心理。但这种让渡是有边界和时限的。

    考虑到这点,今年2月9日,中央网信办发布《关于做好个人信息保护利用大数据支撑联防联控工作的通知》强调,收集或掌握个人信息的机构要对个人信息的安全保护负责,采取严格的管理和技术防护措施,防止被窃取、被泄露。

    南都:在你看来,公众的知情权、公共安全与个人隐私权如何兼顾平衡?

    任贤良:这确实存在一组矛盾。怎么平衡?我觉得可以把握这么几点:

    一是坚持依法依规收集和使用信息,确保信息的合法性、必要性。我们国家有《网络安全法》《传染病防治法》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》,这些法律法规要求除授权的公共健康卫生部门等机构外,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疫情防控、疾病防治为由,未经被收集者同意,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。

    二是信息公开应把握好尺度,对侵犯隐私的行为要进行处罚。特殊期间,个人权利让渡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社会治理,但这不意味着患者的全部信息都应该公开。疫情期间披露个人信息,尽量避免涉及个人隐私。与疫情无关的个人信息(比如患者的其它疾病信息),如果公布散播到网上就涉嫌侵权了,情节严重的还可能构成犯罪。

    三是要参照相关法律规范收集信息,坚持最小范围收集原则。在收集和保管个人信息时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,防止信息泄露。

    南都: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是,疫情期间收集的个人信息该何去何从?

    任贤良:这确实很重要。我今年专门带来一个建议,关于疫情结束后个人信息如何处理。我认为有关部门应当对所收集的个人信息进行封存、销毁或者“还权于民”。你不能说在疫情防控期间采取了一些特殊措施,然后就没完没了地延续下去。还有在收集、存储个人信息等方面,我们相关的法律也得跟上。

    谈精准推送——算法推荐太“殷勤”反而带来不必要的困扰

    南都:在此前的专访,我们就算法推送的话题采访过你。你曾提到借助大数据分析与推荐,已形成一种新的“读心术”。现在你对算法推荐的看法是什么?

    任贤良:我们已经进入信息高度发展的时代,基于大数据、云计算、人工智能等技术,新闻平台通过掌握受众的浏览习惯等数据,进而描绘用户画像,针对其需求精准推送信息。应当说,在注意力稀缺和信息过载的情况下,这节省了人们搜集信息的时间,能够精准阅读,有助于提高信息获取效率。

    但凡事有度,算法如果太“殷勤”了,反而给网民带来不必要的困扰。比如你买过一款产品后,还不停给你推荐相关产品。这种“宁可杀错不可错过”的撒网式推荐,有时甚至让人觉得没有私人空间,个人爱好一下子完全暴露了。

    南都:我们注意到,新版《个人信息安全规范》将于10月1日正式实施。其中新增了“个性化展示”的内容,要求平台向用户推送新闻信息服务时,应赋予用户关闭个性化推送的权利。你怎么看这项规定?

    任贤良:我们需要尊重网民自主选择的权利,允许用户关闭个性化推送。我们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,有些App过度索权、强制授权,你不同意授权就无法使用,还有的一而再再而三捆绑式授权,这些都给用户造成很大的困扰,也侵犯消费者个人的权利。我觉得这个规定非常必要也很及时,对于推动个人信息保护会起到非常好的作用。

    谈网络空间治理——多方综合治理,大有文章可做

    南都:你长期关注网络空间治理问题。我们注意到,近年来网络诈骗的套路不断升级,去年以来类似AI换脸等问题,也引起不小争议。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?

    任贤良:中央提出建立网络空间综合治理体系。这需要不断完善有关法律法规,当一些新业态、新模式、新产品出现的时候,我们的监管部门要跟上,及时出台相关规章,做好制度建设。另外互联网企业也需尽到平台的责任、诚信经营,还有我们的网络社会组织也应当发挥作用。这些方面都大有文章可做。

    南都:在网络生态综合治理方面,中网联做了哪些工作?

    任贤良:中网联成立于2018年5月。我们给自己定位叫围绕中心、服务大局,发挥好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。

    这两年,我们一直在倡议推进网络诚信建设,先后举办了中国网络诚信大会,发布互联网企业诚信指数等等,这些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。

    今年我们还将在网络扶贫、网络社会组织党建以及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等方面重点发力。以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为例,我们最近推出了青少年网络保护系列活动“E路护航·E路平安”,通过素养教育空中课堂等方式,旨在不断提升青少年网络安全素养。